- 郭渊;
<正>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文化认同与差异作为诸多历史论题中的关键要素,构成了文明互鉴与共生的重要前提。这种文化特质在边疆地带尤为显著,常呈现为融合与冲突的交织。历史学家对边疆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不同种族间的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以及各族群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度规则。这些文化特性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2025年04期 v.32;No.16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朱国芳;
南海更路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海南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展现了海南渔民的海洋文化自觉,更确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容辩驳的主权。南海更路簿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具体表现在文化基因、社会功能和文明价值三个维度,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纵深与文化韧性,印证了“守海即守土”的永恒命题。
2025年04期 v.32;No.163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静;
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及其专家片面解读台湾方面的调查资料及其他文献,否认太平岛能够维持人类定居的客观事实。“仲裁庭”一方面对菲之论予以否定,并列举英日航海文献、调查报告等非优势证据证明这些岛屿之上有淡水供应;另一方面又以“地物显然不适合居住”来定位岛屿的淡水问题。诸多航海文献、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足以证明这些岛屿的淡水供应能够满足岛上人群生存的需要。
2025年04期 v.32;No.163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永连;何燕莹;
广东是我国古代边疆顺利融入国家版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而边疆治理成功也不仅表现在行政管理等方面,文化的融入应该更为重要。广东书院对岭南海疆融入国家版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广东地区书院建设中,政府及官员往往起主导作用,努力将岭南社会纳入儒学主流文化圈;乡间士绅和民众则积极响应,劳心劳力建设或捐资助学。官民齐力兴办书院,使得明清时期岭南文教风气大开。
2025年04期 v.32;No.16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