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研究

  • 主持人导语 南海历史研究的境遇与情怀(七)

    郭渊;

    <正>在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文化认同与差异作为诸多历史论题中的关键要素,构成了文明互鉴与共生的重要前提。这种文化特质在边疆地带尤为显著,常呈现为融合与冲突的交织。历史学家对边疆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不同种族间的互通有无、相互借鉴,以及各族群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度规则。这些文化特性深刻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2025年04期 v.32;No.16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南海更路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纪事

    朱国芳;

    南海更路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明清时期,是海南渔民往来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和南海诸岛之间的航海指南,展现了海南渔民的海洋文化自觉,更确证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容辩驳的主权。南海更路簿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积淀,具体表现在文化基因、社会功能和文明价值三个维度,为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纵深与文化韧性,印证了“守海即守土”的永恒命题。

    2025年04期 v.32;No.163 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菲律宾与“仲裁庭”关于太平岛淡水的观点之谬

    王静;

    在“南海仲裁案”中,菲律宾及其专家片面解读台湾方面的调查资料及其他文献,否认太平岛能够维持人类定居的客观事实。“仲裁庭”一方面对菲之论予以否定,并列举英日航海文献、调查报告等非优势证据证明这些岛屿之上有淡水供应;另一方面又以“地物显然不适合居住”来定位岛屿的淡水问题。诸多航海文献、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足以证明这些岛屿的淡水供应能够满足岛上人群生存的需要。

    2025年04期 v.32;No.163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明清时期广东书院建设与海疆治理

    刘永连;何燕莹;

    广东是我国古代边疆顺利融入国家版图最为成功的地区之一,而边疆治理成功也不仅表现在行政管理等方面,文化的融入应该更为重要。广东书院对岭南海疆融入国家版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广东地区书院建设中,政府及官员往往起主导作用,努力将岭南社会纳入儒学主流文化圈;乡间士绅和民众则积极响应,劳心劳力建设或捐资助学。官民齐力兴办书院,使得明清时期岭南文教风气大开。

    2025年04期 v.32;No.163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苏学研究

  • 主持人导语 美食家苏东坡与东坡美食

    李景新;

    <正>此前,我用3篇导语谈完了东坡雅集的话题,意在引导学者们关注此话题~([1-3])。第3篇导语发表时,“苏学研究”栏目同时推出了两篇关于该话题的优秀学术论文,导语中对两篇大作进行了简单的点评。导语的讨论虽已结束,我仍希望感兴趣的学者们能够就该话题继续研究。本期“苏学研究”刊发两篇论文,分别属于政治范畴和交往范畴,在此就不作评价了。本文试引导出一个大家常常挂在嘴边,却又很少认真而深刻思考的问题:美食家苏东坡与东坡美食。

    2025年04期 v.32;No.163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南海义士赵梦得与苏轼交往考论

    李公羽;

    元符年间,苏轼遭贬谪,宰相章惇横行无忌,严令打压苏轼等元祐老臣。赵梦得不惧个人和家族安危,甘冒政治风险往返中原与惠州、琼州,代为看望苏轼散居多地的子孙,守义不苟,实为南海义士。苏轼对赵梦得也极为尊重,念念不忘,既表达感激之情,又充分考虑不因己致祸,伤及好友。苏轼贬谪海南,始至澄迈即前往赵梦得宅院,为其两亭题名,手书陶渊明等诗作多篇相赠。谪居儋州期间,赵梦得又自京城至儋州,为苏轼传递家书等物品。苏轼北归之时再至澄迈,赵梦得时在广西,苏轼为其子写下手札,即今存世名作《渡海帖》。

    2025年04期 v.32;No.163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苏轼的灾害书写与救灾精神

    张梦婷;王兆鹏;

    宋代自然灾害频发,其中蝗灾、旱灾、水灾和疫病为常见灾害类型。苏轼在面对这些灾害时,上书朝廷减免税赋、亲自带领民众捕蝗。苏轼的救灾行为不仅反映了他的政治担当,也展现了他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2025年04期 v.32;No.16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海洋文化研究

  • 论海洋文学的美学风貌——以《老人与海》为中心

    杜梁;

    当代中国学界“海洋文学”概念的多元和含混与其艺术本位定位模糊密切相关。重巡海洋文学经典殿堂,厘清海洋文学的美学特征,对创作与研究均有助益。海洋文学的审美特性表现为海洋环境和海洋体验彰显出的感性之美,人类理性精神的智识愉悦表现出的理性之美以及意志的激发与自我超越体现出的灵性之美。

    2025年04期 v.32;No.163 4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海洋语境中的南中国图景——论林森“心海三部曲”中的海洋书写

    张达;翟永明;

    近年来,关于“新南方写作”的讨论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文坛上更是涌现出众多以中国南方地区为创作背景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海南作家林森便是“新南方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创作的《海里岸上》《唯水年轻》《心海图》被其本人命名为“心海三部曲”。这三部中篇小说在内容上相互独立,却在表达的精神内涵与情感意蕴上遥相呼应,它们连缀起来,共同讲述了“海洋语境”下海南岛百年历史的风云变幻,完成了对“新南方写作”中“海洋书写”的新探索。

    2025年04期 v.32;No.163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自贸港论坛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重要论述的海南实践及基本经验

    李佳诚;陈政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向海而兴,以陆海统筹为基本原则,以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为关键基础,以保护海洋生态和海洋环境为根本保障,以发展海洋科技为主要动力,不断加快海南海洋强省建设步伐。这些涉海实践,为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继续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年04期 v.32;No.163 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蓝色金融赋能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对策

    卢孔标;陈思雨;

    蓝色金融发展可以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强化海洋生态保护导向以及深化海洋开放合作,进而赋能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由于需求端企业内生动力不足、供给端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以及供求对接效率不高等原因,海南蓝色金融发展面临现实挑战。建议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增加政策激励,完善基础设施,深化国际合作,为再造一个“海上海南”贡献金融力量。

    2025年04期 v.32;No.163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经管研究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弘扬路径

    卢炫;邓娟;

    丝路精神是在古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柱。“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路精神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在系统把握“一带一路”背景下丝路精神的内涵要义与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人需继续加强研究,夯实丝路精神的弘扬基础;文明互鉴,增强丝路精神的传承底色;深化合作,扩大丝路精神国际影响;话语建构,提升丝路精神的传播效能;培养能力,强化丝路精神的人才支撑。

    2025年04期 v.32;No.163 7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1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云南省乡村振兴政策量化分析与优化——基于PMC指数模型

    李照星;邵慧敏;

    基于PMC指数(以下记为I_(PMC))模型对云南省2018—2024年乡村振兴政策体系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政策在贯彻国家战略、统筹产业融合与环境治理等核心领域成效显著;省级法规系统性突出;市级政策可操作性强;配套细则责任规范清晰。量化评估显示:政策领域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部分领域政策供给与实施效能存在差异;政策动态调整机制与跨层级协同性仍须完善;中长期政策设计与现存问题诊断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为推动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的科学化、长效化发展,建议挖掘特色资源、推动政策均衡布局,立足省情实际、提升政策效能,发挥区位优势、强化跨层级协同,聚焦发展痛点、优化政策时效设计,从而为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v.32;No.163 8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学研究

  • 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叙事的后殖民话语

    王雪荣;陈黎明;

    在抵抗西方中心论、强调文化与民族的主体性以及挖掘地域文化审美价值的过程中,中国当代作家的魔幻叙事展现出独特的表现形式。一方面,这些作品将后殖民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对抗性转化为从边缘视角审视中心的文化态度;另一方面,它们将对第三世界与西方世界的中西思考,转换为传统与现代的文学表达。此外,具有“民族寓言”这一后殖民话语特质的中国当代作家的魔幻叙事,不仅反映了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对民族文化与集体意识进行了反思,对民族国家的现实状况加以批判性关注。中国当代作家的魔幻叙事在揭示其本土化建构的内涵与路径的同时,为当代中国文学在讲述“中国故事”以及确立民族文化主体性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2025年04期 v.32;No.163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粉饰侵略 混淆视听:火野苇平的海南岛书写

    赵骄阳;王永东;

    1939年2月,日本作家火野苇平随军进占海南岛,并根据自己在岛上的见闻和经历创作了《海南岛记》。这部作品主要通过对岛上不同群体、不同人物的书写,有意渲染民众对中国的“无意识”和对日本的“期待”,并以此达到“辨异”和“同化”的效果,即凸显海南作为海岛与内陆的“相异”和与岛国日本的相近乃至“相同”。此外,他还刻意赋予台湾僧人以多重隐喻,实际上均显示了支持日本对华侵略的险恶用心。

    2025年04期 v.32;No.163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海南革命文化赋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尚婷;

    大学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课题。海南革命文化饱含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和共同奋斗的精神智慧,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应充分发挥海南革命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育人优势,结合海南革命文化开展课程建设、打造育人团队、营造校园环境、搭建实践平台,不断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

    2025年04期 v.32;No.163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党建引领与智慧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现实路径——基于南宁市民族团结巷的田野调查

    唐钱华;钟垚鑫;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本研究聚焦其治理效能提升问题,基于南宁市民族团结巷的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旨在探寻其形成逻辑与治理路径。当前社区治理面临权责过度集中、居民互动不足、资源配套滞后等阻滞因素。据此本研究提出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的创新治理模式: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四位一体”治理架构,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二是激活“五老”茶会等协商机制,凝聚居民共识,促进全过程民主;三是推动智慧网格建设,运用科技手段优化资源配置,精准满足多元需求。

    2025年04期 v.32;No.163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苏东坡书法提要(二)

    望坡居士;

    <正>与《新岁展庆帖》同裱一卷的《人来得书帖》,是苏轼于元丰年间在黄州写给友人陈慥(季常)的一封行书信札真迹,计19行193字。陈季常与其兄陈伯诚均为苏轼挚友。得知陈伯诚不幸去世,苏轼特作此信向季常致哀慰问。信中写道“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扰乱。进退不皇,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又言“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字里行间流露出苏东坡与季常兄弟的深厚情谊。相较同卷的《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用笔更为凝重,而《新岁展庆帖》则更显灵便,二者在抒情性上亦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图为《人来得书帖》局部。

    2025年04期 v.32;No.1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曾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获高校文科学报“质量进步期刊”奖和“特色栏目”奖。全年6期,逢双月出版。2.本刊主要栏目有“南海研究”“苏学研究”“自贸港论坛”“经济与管理研究”“海洋科学”“生态与环境资源保护”“人工智能理论与计算机应用”等。同时择优刊发各基础学科的论文。

    2025年04期 v.32;No.163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