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连;
<正>近数十年来,伴随着南海问题的不断升温,以及我国对海疆领土的愈趋重视,学术界在南海疆域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仅就中国知网检索看,各类期刊所发表的南海知识和问题研究类文章总计至少有3万篇,逐年增多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大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每年发表文章突破百篇。20世纪90年代,年度发文由数百篇增至千篇以上。21世纪初的10年里,进一步形成年度发文数千篇的规模。2011年之后形成高潮,此后至2020年,
2021年04期 v.28;No.139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郭渊;
晚清两广总督派遣李准等人负责指挥勘查西沙。对于他们在航海、勘查过程中做出的重要贡献,传世文献及后来研究者多持肯定态度。在此次勘查基础上,广东参谋处测绘科绘制的《广东全省经纬度图》与李准的《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首次用经纬度方式标注或说明群岛名称及方位,对西沙主权维护及开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但作为航海指挥者,在航海人员组织、设备和技术准备等方面也有局限性,且少有文字留下,以致西沙勘查的某些历史场景得不到还原。这折射出地方政府海上力量的有限性及海洋意识的淡薄。
2021年04期 v.28;No.139 4-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刘永连;刘旭康;
科学研究和科普活动的展开是近代南海主权维护的重要方面。从史料记载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前从事南海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的科学技术人员、报刊等媒体的编辑记者和撰稿人以及其他各级学校教师及教材编写者等。南海问题的科学研究主题集中在南海地理、历史人文、主权问题、土壤矿产等方面。南海问题的科普内容大致可分为综合性介绍、地理疆域、南海地质与资源、主权教育、开发建设5类。以民间力量为主导的科学研究和科普活动对启发民智、维护南海主权有着独特的作用。
2021年04期 v.28;No.139 1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卢玉敏;
中国南海诸岛极具经济价值的海洋资源很早就引起日本的关注。20世纪初期,日本民间投机商人和狂热探险家们在"水产南进"政策和经济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侵入中国西沙群岛海域大肆盗采高濑贝资源,并登陆各岛礁进行非法磷矿探查,回国后声称发现"无主岛",请求日本政府将中国西沙群岛编入版图,引起日本政府对中国西沙群岛的早期关注。日本政府着手调查中国西沙主权归属,同时默许日本人侵占中国西沙,掠夺其磷矿资源。在明确西沙为中国属岛后,日本政府转而改变策略,操纵日商实施渗透。
2021年04期 v.28;No.139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陈书鹏;吴绍渊;张峰;
基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舆情记录的史证性、互证性等特点,择南海划界问题为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各方作为事实依据的新闻、历史、学术、政治等多维度相互支撑的史料证据可在国际、国内舆情史料中得到互证。相关史证证据链集中体现于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条约公告、南海文明、更路簿、口述历史、航海技术、官员巡视、地图等为代表的关键证据点。未来,应积极拓展思路、"由点及面"构建海洋历史性权利史证体系,有针对性地深入挖掘相关的舆情史料,以积极应对当前及日后新一轮的海洋纷争。
2021年04期 v.28;No.139 29-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赵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83条第3款分别规定了当事国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前的"作出临时安排"义务。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前,当事国应以促进海洋资源公平有效利用为目的,本着谅解和合作的精神善意协商以履行"作出临时安排"义务,作出具有可付诸实施性质的临时安排。在我国南海问题上,涉及当事国较多,历史问题复杂,现实问题艰巨,履行这一义务应先确定争议区域,明确当事国意愿,再分区块进行善意协商,最后由易到难开展多领域实际性的临时安排。
2021年04期 v.28;No.139 36-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王彩;
传统认为海南岛黎族有5个支系,人们因此习惯认为黎族有5个方言。有的学者提出黎语应分2个方言,有的学者则提出黎语应分6个方言,观点未能统一。黎语方言的分区,既要抓住区别性特征,又要考虑一致性特点,既要重视单一标准的运用,又要综合运用多项标准。比较而言,语音特征是黎语方言分区中最重要的特征。与此同时,词汇特征的分区价值也不容忽视,这些词汇特征在更广泛的一致性上可以增强对比的量度和灵活度。语法特征由于数据总量少,语料较为零散,可资依托的条件有限,可以当作分区中的参考标准。综合而言,黎族语言可以划分为5个方言,即哈方言、杞方言、美孚方言、润方言和赛方言。这样,黎语的语言分区与黎族的支系划分在地理分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与通行于学界的黎语5个方言的观点相吻合。
2021年04期 v.28;No.139 4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叶远飘;
熟黎是宋代至清代历史文献对海南岛一部分黎族的称呼。关于熟黎的民族渊源,以往研究有"壮族(临高人)"和"汉化的黎族或黎化的汉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基于熟黎在海南岛留下的文物、民俗和语言,结合海南岛的移民史,认为熟黎主体是来自雷州半岛两广交界地区被王化的俚人军队,说明海南岛黎族形成的过程中既有生物血缘关系上迥异于汉族的土著发展,也应注意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2021年04期 v.28;No.139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郑晔;黄小琼;
自然生态环境是黎族音乐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不同方言区各不相同。黎族润、哈、赛、杞、美孚五大方言区对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不同,在艺术上呈现一体多元的音乐特征。黎族器乐以竹木器乐为主,有着鲜明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强烈的民族风格。黎族古老的生态理念通过黎族民歌世代相传。维护好区域生态环境、村寨人居环境,不仅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传承与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必需。
2021年04期 v.28;No.139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姚潘美;詹志华;
发展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时代赋予中国的全新使命,在积极借鉴境外自由贸易港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找准中国自由贸易港的特色所在,瞄准代表中国最为开放的制度设计。新时期,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应加快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增强产业竞争力,逐步健全自由贸易港的法律法规,强化风险防控,构建现代化自由贸易港治理体系。
2021年04期 v.28;No.139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3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曹雪;廖民生;
收集2012—2020年三亚市入境旅游客源国或地区相关数据,通过对地理集中指数、亲景度和旅游月均指数等指标进行计算,分析三亚市入境旅游市场的空间与时间结构,结果显示:三亚入境旅游客源地G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入境旅游市场较为分散,多元化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从亲景度指标来看,亲景度市场总体发展较平稳,少数客源地有显著变化;三亚市入境旅游淡旺季明显,不同入境市场呈现不同的旅游特征。因此,将三亚市入境旅游市场分为强健市场、潜在市场、新兴市场、瘦弱市场、地缘市场和未来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2021年04期 v.28;No.139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3K] [下载次数:8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梁博宇;
以孔子哲学为起点的儒家哲学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流派,但它在流传发展过程中,却早早地脱离原始儒家的立论基点,走上一条设定哲学的歧路。孔子的哲学从生命实践出发,以人要"活着"这一本质属性为基础建构思维模式,并因此高度重视人类的情感活动和自然欲求。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等儒家后学,却抛弃孔子的立论基点,转而先验地设定概念以立论,掩盖儒家哲学的本来面目。这一歧变至宋代理学达到巅峰,其结果是对人类本质的重新定义和对情感的彻底束缚。但在这一"主流"之外,以"三苏"为代表的苏氏蜀学却在宋代异军突起,以高度情感化的思维模式和以情为本的本体论接续孔子的原始儒家哲学,在理学一统学界的封建社会后期保留原始儒家的思想火种。
2021年04期 v.28;No.139 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3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郭敏科;
在民贫国弱与人心危亡、儒学式微与价值失序之际,张载回应时代之问,以极大的魄力重建了儒学思想体系。他在《西铭》中描绘了其"理想国"的图景。"横渠四句"可看作是达致这种蓝图的一种基本路径。他以"仁"为天地之心,为人确立价值根基;"义"为生民之命,为人确立应当之路;"智"继往圣绝学,传承文化命脉;"礼"开万世太平,使人人均平自足。张载的道德理想更多指向的不是具体的政治实践,而是政治实践背后的正义价值。他以崭新的理论形态,基于一种"公天下"的理念,重新阐释了人和天地、人和社会的关系,并通过"横渠四句"重新唤起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
2021年04期 v.28;No.139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正>1.《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RCCSE中国核心期刊、中国高校民族类特色科技期刊。全年6期,逢双月出版,其中第1、3、4、6期刊登人文社科领域论文,第2、5期刊登自然科学领域论文。2.人文社科刊期的主要栏目有"南海研究" "海洋策略研究" "黎族研究" "当代海南论坛" "海南历史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刊期中主要栏目有"海洋生物研究" "生态与环境资源保护研究"等。同时择优刊发各基础学科的论文。
2021年04期 v.28;No.13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望坡居士;
<正>张绩,原名张纲,号治堂,儋州人,清代海南杰出书法家。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民间又称之为"张纲二"。张绩博通经史,工诗赋文章。嘉庆间中举。参加会试时,海南籍进士张岳崧(翰山)得见他的文章,大加赞赏,认为海南又将增加一名进士了。但张绩还是名落孙山,无缘进士,原因是答卷中第一段文字有改动的痕迹,这在明清科举考试中是不允许的。后到甘肃古浪县任知县,深得民心,而因刚直不阿,为当道奸人所忌,终究难以升迁。
2021年04期 v.28;No.139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下载本期数据